如是東方(北京)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一天,圈子里的朋友聚會,有電視媒體的總編輯,有資深編導、設計師,廣告公司的老板,獨立制作人共十多個人,但互相都是朋友,或者說是在傳媒行業(yè)租賃模式下的利益共同體。發(fā)起者的本意是找一個非常恰當的理由在巨大的經營和工作壓力下把大家招呼在一起娛樂、放松一下。沒想到三句話不離本行,省略了簡單的寒暄,甚至沒有人想到要照顧一下發(fā)起者興致盎然的情緒。 從傳媒的社會價值到經濟價值的爭論,藝術創(chuàng)作的生存土壤,廣告招商的瓶頸等等成了整個聚會的主要話題。在三個多小時冠冕堂皇的爭論中其實都沒有離開兩個詞,一個是“客戶”一個是“利益”。 新時代給“客戶”“利益”這兩個詞賦予了更多更多的內涵,同時這個兩個詞也無處不在??蛻?、利益的爭奪就像春運時買火車票一樣,在既定的時間內都想得到那張票,用盡各種各樣的渠道、手段滿足回家團聚的需要,很多不良社會現象也成為了這個過程中的衍生品。很奇怪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爭奪和高代價的付出,大部分人回了家,沒有回家的人也沒有影響或者是改變第二年的工作和以后的生活。 成立“如是東方”的想法就是在這之后產生的,起名字的時候頗費一番周折。首先面臨的問題是企業(yè)營銷、廣告媒體、廣告?zhèn)鞑ァV告促銷、形象策劃、廣告設計、廣告運動算不算是文化?其次是中國文化或者東方文化到底是什么?關于前者解決起來相對容易些,貌似只要在“文化”這個詞前面加上任何一個定語都能說的過去。比如“吃飯”可以稱之為“飲食文化”,“互聯網”可以稱之為“網絡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上廁所”如果稱為“如廁文化”好像也可以。具體到中國文化或者東方文化到底是什么就不好說清楚了,我們習慣說:“嗯,這是含有東方文化元素的什么什么。”“這是中國文化!”但是反過來,什么是東方文化不知道是否有人能闡述得令人信服。 “這就是東方文化”雖然有點兒強詞奪理,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于是“如是東方”這個名字就確定下來。 在“如是東方”可以進行諸如上述各類“文化”的研究、合作與交流,以及在“文化”的過程中進行利益平衡與保護客戶權益等方面進行探討,同時整合多種優(yōu)勢資源為客戶提供會議及展覽;形象策劃;影視策劃;電腦圖文設計、制作;廣告策劃、設計、制作、代理、發(fā)布;公關策劃;工藝美術品、電子禮品定制等服務。 在為客戶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的理想是化技巧于無形、容文化于過程、賦智慧于內涵。因為技巧可以快速掌握,文化可以臨時附庸,智慧對我們來說卻是一件互近互遠的東西。 “如是東方”真的太年輕,在成長的過程中,還需業(yè)內前輩、新老朋友、廣大客戶的不斷指點和鞭策,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前行而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