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免費鑒定交易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是唐代鑄造的一種銅質(zhì)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yán)格規(guī)范,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書寫,面文"開元通寶",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由于其質(zhì)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dāng),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jīng)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shù)墓πА?br>
在質(zhì)量上,一般的開元通寶每文重一錢,每十文重一兩,每貫(即一千文)重六斤四兩。每文重二銖四絫,折合質(zhì)量約4.2克。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由于處于盛世,開元通寶的銅料增加了一到二成,這時的開元通寶質(zhì)量約為4.5克至5克,因而厚重的開元通寶也多半是此時鑄造。